当前位置: 首页 > 艺苑出品 > 正文

毕业设计 | 金沙2004线路检测2023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

【 发布日期:2024-03-06 】

前言

金沙2004线路检测2023届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胸怀感恩之心,怀揣梦想前行。金沙2004线路检测数字媒体艺术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23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在绚烂的六月,如期而至。

在我们共同度过的四年时光里,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耕耘着岁月,学习编导的理论知识,掌握拍摄技巧,深耕剪辑技术……经过无数个灵感激情的碰撞、夜晚的熬夜和冒险,一次次地完善自己的作品,为了最后作品完美的呈现,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和挑战的道路,但也是一条充满激情和希望的道路。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用镜头讲述故事,更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知世界。用镜头捕捉美丽的瞬间,用音乐诉说内心的声音,用文字展现思想的火花。我们不仅仅是广播电视编导,更是艺术的创造者,是情感的传递者。

每一个作品都是心灵的抒发,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在每一次创作中,倾注情感和思考,与观众产生共鸣,用独特的视角去诠释世界的美好和复杂。每一个作品都是我们内心的一段旅程,是我们灵魂的一次舞蹈。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媒体形式的多元化,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新的媒体平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专业素养,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递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用优秀的作品和创意,为观众带来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滋养。

毕业是告别的时刻,更是崭新的开始。我们以泪水和微笑为交织的面容,向过去的岁月告别,向未来的人生起航。愿金沙2004线路检测2023届广播电视编导学子们在新的征程中,保持热情和执着,坚守初心,一路前行,踔厉奋发,不负青春。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继续保持对艺术的热爱,用心创作,传递情感,点亮生活。

一等奖作品

作者| 王高

指导教师| 王珊珊

10DB8

设计说明

短片主要表现当代青年因为家庭、学业、就业等问题辗转在不同城市之间,对不同城市产生的情愫也大不相同。以个人视角描写出童年和青春时光,再加以抒情独白,从而拼凑出印象中的城市形象。短片以快节奏、胶片感来表现童年夏日武汉的自由快乐;以慢节奏、唯美感来描写冬日青春青岛的逝去迷茫。

短片结合自身经历创作,展现了对童年的怀念、对青春的纪念、对未来的茫然。本片从个人视角出发,使我们在欣赏城市地标风光的同时,结合当地人文,引导我们产生“我”与城市的思考,引起我们对城市归属感的心理认同。“时光的尽头不止一城”希望我们能去往自己最爱的城市。

CDA3A


二等奖作品

作者| 谢家宝

指导教师| 丰妍

设计说明

生活在这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深困于焦虑之中,他们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自卑。而这些焦虑大部分又来自于别人的言语,“语言暴力”这一词汇也不断地被大众提及,它所带来的伤害从不亚于肢体暴力,我们应该重视起来。本片用独特的叙事手法,营造出一场主人公与自我心灵的“谈判”,以向那些精神焦虑的人们传达只有自己才能解救自己的观点,任凭流言蜚语攻击,我自有我自为之。

二等奖作品

作者| 温馨

指导教师| 路鹏

设计说明

虚拟主播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方式,其应用在娱乐、广告、教育和新闻等领域均有涉猎。在新闻领域,虚拟主播以新闻主播、记者的形象出现在新闻节目中,为了加快新闻生产传播领域的资源融合发展,创新节目形态,推动传媒时代从“融媒体”到“智媒时代”的跨越,本毕业设计对拟从虚拟主播在新闻节目中的应用为出发,要研究对象为“虚拟主播”以自制新闻节目《AI新闻热评》为载体,围绕新闻节目的策划、虚拟主播应用、内容播报等对新型的新闻节目形式创作进行研究,探究了虚拟主播在新闻节目中的应用。提升了新闻报道的创新性和娱乐性,还加强了新闻传播的多样性和互动性。虚拟主播在新闻中的应用逐渐发展,为传统新闻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闻中应用将继续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新闻体验。

三等奖作品

作者| 沈奇峰

指导教师| 李伟

设计说明

我国当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向农村地区传播相关农业知识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此背景之下,此部视频短片将目标定于此,聚焦吉林农业的发展,用独特的视角,以及独特的镜头语言,将东北大米展现给广大观众,用独特的视角将磐石千塘稻的生长发育周期呈现给大家。


三等奖作品

作者| 李祥达

指导教师| 王珊珊

设计说明

轨迹,终究是孤独与思念平行的轨迹。钢琴轻轻牵动着心弦,宛转悠扬,伴随着心跳的扑通颤动,让时间遁入回忆的思念中。青春那份唯一真挚的美好被孤独掩盖,藏在冰川,溪流,礁石,森林中,无数个空旷却又静谧的景物暗喻着这份孤独感的洗礼,而那一抹阳光撒在两个人的肩膀上,让此时的青春不再彷徨,让此时的回忆点燃温暖,心中的那份思念不再伴随孤独而游荡,它钻入这条平行轨迹之中,让整个回忆悄然声息地鲜活起来。音乐声渐弱淡出耳膜,孤独与思念找到了曾时的彼此,因为它们相互吸引,永远平行在彼此身边。

三等奖作品

作者| 张子迪

指导教师| 陈丽娟

设计说明

近年来独居女性遭受侵害的案例增加使得单身女性安全感不断下降,传媒行业也应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呼吁关注女性安全做出贡献。视频短片《回头》是以此为契机,以女性视角为叙述主线讲述了一个女生收到陌生私信后在回家路上遭遇跟踪尾随的故事。《回头》的设计灵感主要是来源于笔者和女性朋友自己独居时的一些个人经历,外卖要用男性的名字,坐电梯害怕有陌生男人,出门在外怕被尾随......如若不是亲生经历很难觉得单身女性独居也是一件充满未知恐惧的事情。

我相信女性温柔又有力量,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创作本意正如网络留言所说,我希望女性——所有的母亲、妻子、女儿能生活在安全的空间,不必经受骚扰和惊吓;我希望有一天,“喝多了”不再成为侵扰他人的借口,不尊重女性没有借口。

最佳导演奖作品

作者| 张艺鑫

指导教师| 李伟

设计说明

2023届毕业生就业季又呼啸而来。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2年全国就业人员减少了约1300万人,这个数据表明就业形势严峻。这一减少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例如经济增长放缓、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此外,新冠疫情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因为疫情的爆发和应对措施导致了很多企业的关停、减产、减员等情况。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校招市场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不少用人单位招聘积极性受影响。广大应届生或将面临史上最“卷”毕业季。在此背景之下,这部人物纪录片将目标定于此,聚焦“应届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痛点问题,期望以独特的视角及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法,再加以巧妙地设计构思来向观众传达对待毕业后大学生选择的正确认知,引起大众强烈的情绪共鸣,正确对待“应届生”就业难的问题,为观众展现最真实的2023应届生的就业现状,引起社会更多的的关注。

最佳故事奖作品

作者| 韦懿宁

指导教师| 路鹏

设计说明

当代青年人的生活愈加舒适与安逸,在面临对于未来的选择时,他们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迷茫”成为青春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成长究竟有何意义,未来人生如何如何选择,这些都是“青春成长”所要表述的电影话语。《橙子味海》聚焦于00后新生代的爱情故事,用电影镜头来窥探00后面对心动与爱情的真实一角。影片以“橙子”为符号,讲述了乔宁宁在朋友聚会上结识了李橙.纵使这份藏不住的懵懂情愫无法抑制,青春期少女特有的悸动让乔宁宁在对爱情充满向往时却迎来不可抗的阻挠,只能带着遗憾收场。用真挚简素的叙事风格、清新唯美的镜头画面和细腻轻柔的情感来表达独特的电影艺术,生动地将青春的青涩朦胧爱恋刻画得栩栩如生。其中“暗恋”是其一大重要元素,物哀美学的渗入将纯爱情感刻画得清新干净却又欲语还休。

最佳纪录片奖作品

作者| 刘毅

指导教师| 王兵

设计说明

本次的毕业设计作品通过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以美食作为影片的故事主线,将泉城的非遗美食文化展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泉城的人文文化、地域风貌和历史情怀。纪录片《泉城小滋味》记录了济南非遗小吃油旋和泉城二怪,以这三个小吃,展现出济南这个城市悠久的文化历史,展现出此地人们的生活理念,通过镜头展现出济南独有的非遗小吃味道。作为《泉城小滋味》的创作者,我希望用自己对故乡的感情,来向陌生的人展现对美食独特的情怀,呈现当地人对故乡和小吃的热爱。希望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思考,感受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对食物及其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断加深。

最佳摄影奖作品

作者| 王子祎

指导教师| 郭超

设计说明

作品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表现出来,记录了位于我国西南部的云南丽江人民的生活状态。作品从一个当地人的视角出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叙述,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自己不同时期对周围事物的不同看法,将高山比做成阻碍,利用看得到的形象来表达看不到的情绪,把阻碍具象化,让观众能更清晰的身临其境。在无忧无虑的年纪看到高山的高大是兴奋的,看上去高大威武,让山下的人充满安全感。当到了人生开始有转折点的年纪,再次看到这座山的高大,是不安的,是惧怕的。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一段时间里认为是阻碍的事情可能在某一天就变成了推动你前进的动力,所以换个角度,再爬上山顶,便会海阔天空。

最佳主题表现奖作品

作者| 刘凡梦

指导教师| 宋慧

设计说明

本次毕业设计作品是一部以“梦想”为主题的微电影。微电影《圆梦》讲述了李文在完成自己的育人路梦想中,帮助了三个孩子找到各自的“梦想”的故事。

片名中,“圆”作为一个名词,代表圆月。影片中李文烛光下批改作业,童瑶的父母在外务工,李文手指月亮,寄托的是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也是对于童谣的安慰。

“圆”作为一个形容词,代表圆满。“圆梦”,则代表着梦想的完成。李文作为一个支教大学生,教书育人一直是她的梦想。当她走上讲台,帮助三个孩子找到了各自的梦想,正是李文梦想的完成。

“圆”作为一个动词,代表传承。学生小雨,因为李文的悉心教导,梦想从无到有,也成了支教老师,这是教书育人精神的传承,是三支一扶政策下新时代青年奋斗不息精神的传承。